Featured image of post 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

沉默成本(英語:Sunk Cost),或稱沉澱成本或既定成本,是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定過程中,會用到的概念,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

沉沒成本常用來和可變成本(Prospective Costs)作比較,可變成本可以被改變,而沉沒成本則不能被改變。在個體經濟學理論中,做決策時僅需要考慮可變成本。如果同時考慮到沉沒成本(這被個體經濟學理論認為是錯誤的),那結論就不是純粹基於事物的價值作出的。

舉例來說,如果某人預訂了一張電影票,已經付了票款且假設不能退票。此時付的價錢已經不能收回,就算不看電影錢也收不回來,電影票的價錢算作沉沒成本。

當然有時候沉沒成本只是價格的一部分。比方說某人買了一輛自行車,然後騎了幾天低價在二手市場賣出。此時原價和賣出價中間的差價就是沉沒成本。而且這種情況下,沉沒成本隨時間而改變,例如某人留著那輛自行車騎的時間越長,一般來說因為折舊而使賣出價會越低。

大多數經濟學家們認為,如果人是理性的,那就不該在做決策時考慮沉沒成本。比如在前面提到的看電影的例子中,會有兩種可能結果:

付錢後發覺電影不好看,但忍受著看完;
付錢後發覺電影不好看,退場去做別的事情。
兩種情況下都已經付錢,所以不應該考慮退錢這件事情。如果後悔買票了,那麼當前的決定應該是基於是否想繼續看這部電影,而不是為這部電影付了多少錢。此時的決定不應該考慮到買票的事,而應該以看免費電影的心態來作判斷。經濟學家們往往建議選擇後者,這樣只是花了點冤枉錢,還可以通過騰出時間來做其他更有意義的事來降低機會成本,而選擇前者還要繼續受冤枉罪。

人類與其他物種都對時間沉沒成本有一定的敏感性。

沉沒成本實例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之一的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還用一個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什麼是沉沒成本。他說,“假如你花7美元買了一張電影票,你懷疑這個電影是否值7美元。看了半個小時後,你最擔心的事被證實了:影片糟透了。你應該離開影院嗎?在做這個決定時,你應當忽視那7美元。它是沉沒成本,無論你離開影院與否,錢都不會再收回。”斯蒂格利茨在這裡不但生動地說明瞭什麼是沉沒成本,而且還指明瞭我們對待沉沒成本應持怎樣的態度。


source: 沉沒成本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